从边塞一隅,来到天涯海角,身心的感受反差堪比天壤——千里冰封到满目葱茏,黄沙万里到碧波万顷。
置身水天一色的海岛,清新温润的椰风拂去了满身风尘,身心舒展,心旷神怡。但不时有一些信息,让作为干旱区水利工作者的我十分敏感:关于海南干旱缺水的话题。颠覆了大多数人认知的现实是:万顷碧波包围的海南,也是个缺水大省。原因除了气候、地形造成的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外,受海水长期侵蚀,地下水持续劣化也是重要因素1。地球是一个表面71%被水覆盖的“水球”,但淡水只占3.5%,而人类可利用的只有可怜的0.26%2。人类常常有“坐拥弱水三千,不得一瓢饮”的无奈及危机,且越来越隆隆地逼近。
闲暇时光,读美国作家赛斯·西格尔《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译本,震聋发聩,掩卷之余,受益良多,感触良多。
“一滴水映照一个国家的历史,一滴水折射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是《创水记》译者在书评中,对以色列逆商格局、创新远见和忧患意识的精辟评价3。
对于这个60%的国土都是沙漠的国家,缺水,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难题,“创水”与“创国”密不可分。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前,他们的先驱就已经在谋划水资源与立国之策。换句话说,以色列的水战略是与建国大业是同步建立的,水在其国家意识中占有绝对优先的地位。
“创水记”这个标题非常吸引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圣经》里的“创世纪”。都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创水”与“创世纪”在这个意义上是一致的。特别是以色列在治水方面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对解决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提供了成功而有效的参考路径。
以色列在水治理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经验,并且秉持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智慧坚韧的精神,开辟了全球的水业务。与其说他们创造了水,不如说他们创造了一种开源节流的技术理念和合作解决全球水危机的可行方案。对于以色列来说,“创水·创国·创世纪”是可以一体化表达的。其系统的治水之策与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交相辉映,成为世界一座明亮的灯塔。
犹太觉醒的敬水文化。《希伯来圣经》对水抱有崇敬之意,“水”“云”“雨”“露水”“水灾”等有关水的词汇随处可见。如果不遵守上帝的旨意,其中一个惩罚便是天不会下雨,而且雨水短缺会让违背者“毁灭”。这种源自宗教文化的水忧患觉醒,是刻在思想精神层面的,使他们对水的重视和节水意识成为与生俱来的本性,根深蒂固。在以色列,水资源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这对于水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事关民族利益与国家存亡的水问题上,处处体现出犹太民族的大局观和科学的智慧与坚韧的毅力。在发行的纪念邮票中有许多关于水资源、节水技术和国家输水工程的内容。
统一国家的水战略思想。“规划并建设国家水利基础设施,统一国家民族,改造国家基本架构体制”,这就是以色列水战略的顶层设计。其中有两个人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是杰出的水利工程师西姆哈·布拉斯(Simcha Blass),他引领制订了以色列水资源管理和重大工程“梦幻计划”,也是滴灌技术的发明者;第二位是以色列国父、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Ben-Gurion,1886-1973),他远见务实地认为:实施国家北水南调工程,开发内盖夫沙漠,一可提供战略口岸——红海港口,保护国家免遭孤立;二可提供战略纵深,保护国土安全;三可提供发展空间,保障农业土地资源。
立刻行动的治水哲学。为了说服英美精英和国会议员们,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向联合国证明,将内盖夫沙漠区域授予新建立的犹太国是合理,以色列以其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冲刺”般的果敢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土壤学家克莱·罗德民(Clay Lowdermilk)1944年出版的《巴勒斯坦:应许之地》,对以色列开发水土资源、创立“新故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项被称为“最卓越”的工程,能够很快吸收400万难民,未来可使2000~3000万人过上富裕、有尊严的生活4。据说,这本打开放在案头的书,是罗斯福总统生前阅读的最后一本书。事实上,未雨绸缪,“坐立不安和立即行动”才是以色列治水哲学的核心原则。
国家意志的调水工程。以色列北部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mm,西部沿海地区400mm,而南部仅120mm,8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北方,严重制约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北水南调”国家输水工程,始于东北部的加利利湖,工程设两级泵站,总扬程400m,输水干线长300km,年调水量14亿m3。工程始建于1953年,分三阶段实施,历经30余年。连同向外辐射的供水管道与各地区的供水管网,形成全国统一调配的供水系统。据称,该工程投资是美国修建巴拿马运河的6倍多,按照人均开支算,远远超过诸如胡佛水坝或金门大桥之类的标志性美国公共工程3。以色列的国家输水工程被证明不仅仅是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还体现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长远利益力图万年的理念。
技术创新的支撑引领。以色列建国的数十年历程中,在水权管理、水资源利用、节水灌溉、海水淡化、污水净化等多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北水南调”国家输水工程,实现了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纵横交错、精准滴灌的管道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将水输送到植物的根部;精细化管理和机械化高标准施工,使其在旱区农作物种植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跑地位,种植的果蔬、花卉受到世界的青睐;在充分利用淡水、咸水和循环水的同时,合理布局海水淡化工厂及其产能,实现多水源高效利用,75%的灌溉农田采用滴灌,85%的污水被集中处理再利用。以色列有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海水淡化基地,计划到2050年,海水淡化水将占全国淡水需求量的41%,生活用水的100%。
新疆灌溉农业与以色列南部地区极为相似,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引进以色列节水灌溉技术,现有灌溉面积有56%采用了覆膜滴灌技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最早推广使用这种技术的,3000万亩的灌溉面积中有85%以上采用高效节水技术。然而,长期“膜下滴灌”又造成土壤严重的“白色污染”——盐渍化和塑膜化。
以色列精准农业让人心悦诚服,滴灌与微灌技术独步天下,太阳能驱动,计算机控制,沙漠养鱼,无土栽培,污水回用,海水淡化,种子繁育,杀虫技术等科技位居世界前列,是旱区农业纷纷效仿榜样。新疆正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戈壁农业、盐碱地改造计划,然而,农业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始终是难以突破的瓶颈。
我们是否取到和学到了以色列的“真经”?除了节水灌溉技术外,还有哪些问题应当引发我们的思考?未来,智慧农业、现代灌区、乡村振兴的路如何走?
以色列国土面积2.16万km2,0.8%的农业人口(3.21万人),360万亩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1.3%的GDP(48.3亿美元),人均灌溉面积112亩,亩均GDP1343美元5。新疆国土面积166.5万km2,33.5%的农业人口(455万人),1.2亿亩灌溉面积,生产了14.7%的GDP( 329.8 亿美元)6,人均灌溉面积22亩,亩均GDP 275美元。
看来,一个国家的人口、社会、产业和经济结构,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是影响“三农问题”根本所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水为生命之源,事物的另一面则是,洪涝旱灾,为人类心腹大患。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傍水而居,水患常常带来危及生存的灭顶之灾。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局促的河畔空间已容纳不下快速增长的人口,人类开始迁移至地球的各个地带,其中就包括干旱地区。因此,干旱也替代水患成为人类生存的重大威胁。
干旱区占地球陆地面积41%,是全球约40%的人口的家园。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一半的陆地面积、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二十亿人饮水困难。先进的水科学技术,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大贡献,不管来自于哪个国家、族群,都是人类的福音与普惠全人类的恩泽,都应该受到景仰敬重与感恩。
崇尚科学,心向光明。以色列为人类解决水资源危机,开辟了全新的航道、树立了希望的灯塔。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铭江
2024年2月27日
1.《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国河湖大典(珠江卷)[M].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彭珂珊.21世纪中国水资源危机[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0, (05):13-16+68-69.
3.赛斯·西格尔.创水记—— 以色列的治水之道[M].译者:陈晓霜,叶宪允.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4.数据来源:哈珀兄弟出版公司于1944年首次发行沃尔特·克莱·罗德民的《巴勒斯坦:应许之地》.
5.数据来源:2023年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和新疆统计年鉴.
6.数据来源:2023年新疆统计年鉴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